- UID
- 206
- 注册时间
- 2017-12-29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点击「箭头所指处」可快速关注微信号:guoyiliansuo
% u3 b; M1 p0 V% N8 H( Y, C! Z# e2 `; k
% K1 R% q* g. G9 e' x4 h# H
4 _; O; j, U% D
# g/ e1 \" B1 O5 a2 c- E0 J& Z4 ^+ Z9 X4 x4 L
- X# Q8 a3 z3 \. @9 r
艺术家 胡金来 作品 ) C. ^% D$ C$ x# c
2 z) R% _* }2 \: c. G+ F
) [6 p8 ^+ a) `5 v 摹仿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途径,也是书家终生学习和把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本领。摹仿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由于摹仿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代价的积聚,修正原有誊写风俗并向更高层面的发展过程。书家创作灵感每每是在临帖的过程中引发出来的,可以说摹仿碑帖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2 g: u& [6 d% ^) c% d- d5 W
把握精确的书法摹仿的方法,对于有用地提拔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起着至关紧张的作用。但是,差别的书体在摹仿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差别的。一样平常说来,篆书摹仿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其缘故原由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太迢遥,对我们当下的明白与判定造成隔阂。加上古代讨论临习篆书技法的相干书论太少,而今世也缺少体系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的理论册本。别的,篆书的摹仿与创作必要较高的学术修养,造成今世的篆书创作不停弱于其他书体的状态。鉴于这种状态,高度关注当下的篆书创作状态对于进步篆书创作程度显得非常须要而且紧急。本文拟从篆书的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几个方面,联合笔者多年来对篆书研习的感悟与领会,讨论篆书摹仿与创作,以期对习篆者鉴戒之用。
' W5 Q, E% Y% ~8 e w" V
) i. n$ l" z$ O7 q8 E7 A B+ F& s2 [3 V
& C# w/ P- c( @; u9 ]
t% S0 j0 A9 w6 B
4 o; [( p# k+ x8 a* |
艺术家 贾文忠 作品 6 Q: T+ B) v+ L$ o' `1 f
( F+ w; G3 A' R3 _% j8 [/ R
5 t* |) p$ l* {- v
一、 用 笔* Q8 b( D1 x4 [$ ~% n4 G1 r/ e0 z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虽仅五字,但却是对篆书用笔最为精炼的论述。“婉”、“通”二字,正确展现出对篆书用笔的根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一样平常说来,临习篆书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由于只有中锋才气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通,这是篆书结体等要素的内涵必要,也是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则,极易写得板滞。任何书体,要写得生动生动,关键在于用笔的虚灵。
4 L; Z0 w/ y. n* ^* a& A+ V 最根本的誊写动作可分为捉笔与用笔。就篆书而言,捉笔与写一样平常书体无异,好比应做到掌虚指实,运笔考究中含内敛、流流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味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从剖解学角度来说,任何一种活动都是在肌肉放松与保持肯定的告急度这种辩证状态下完成的。紧与松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对比关系。据传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书法,静静地来到正在练字的王献之死后,忽然抽他的毛笔,验证王献之执笔是否紧。现实上这是一种讹传,宋人米元章在《自叙帖》中有提出质疑,“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天然手心虚,振迅灵活,出于不测。”只管他这里没有特指阐明誊写何种书体,但现实上是誊写各种书体的共同要求。那种以为执笔宜紧的说法,对初学者来说现实上是一种误导,我以为,执笔无定法。固执于松、紧,是一种单方面的做法,结果只能拔苗助长。9 e) g1 w; ^ ?3 |. U* }
清人朱和羹在叙述用笔以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聚散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三昧。这里的实笔,是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而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我们知道,书法的线条具有生命力,差别的用笔其结果是差别的。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节奏光显,韵律生动,行气贯通。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联合,宜圆转涩进,涩而通畅,只有如许,才气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体现出线条圆通劲健的力度,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结果。别的,在摹仿过程中还要留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革,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 V4 }6 H- O) {1 M
固然,由于篆书的笔顺与如今通用的楷书有诸多差别。因此,我们在临习篆书的低级阶段,起首精确把握要把篆书的字形与笔顺,且不可恣意拼集,务必持严酷的态度,待训练到肯定的纯熟水平,把留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的骨力、虚实、疾涩、润燥等细节,从而使临习走向更高级阶段,终极完成从形质向神采的过渡。5 j/ t9 X$ a* S' \
& [% t; u; O6 R P
6 y8 x- h8 ~, P6 @4 C6 I3 j0 C$ L% F7 \" @, r' w
' c! O* G/ \, N# F
% V: C1 w& X: h, i
艺术家 贾文忠 作品 \. f2 b3 U4 V( Q
3 K* s e; k1 b3 I2 _+ O5 P
( [8 m# U1 Y/ N+ g0 ]+ r' ~
二、 结 字2 Q1 q8 Y3 I3 v# v" i
秦始皇同一中国后,小篆成为官方同一的笔墨。就字体特性而言,小篆体势修长,讲求对称,笔画停匀,用笔起收不露陈迹,体态端庄而妍美。自秦以后,历代书家多数把秦篆奉为圭臬,取修长的纵势为体貌,此中唐代李阳冰为篆书者榜样。自唐而下,南唐有徐铉,宋代有张谦仲、喻湍石均为其时篆书各人。别的,元代有赵孟頫、吾衍、周伯琦、吴叡,各以篆书擅名一时。明代徐霖则饮誉今世。降至清中叶后,王澍、丁敬、钱坫、嘹亮吉、孙星衍、莫友芝、杨沂孙,以致近代罗振玉、章炳麟、王褆一脉,皆规模“二李”(李斯、李阳冰)笔法:起笔藏锋敛毫,行笔中锋,收笔多垂露,笔画停匀,讲求对称,字型方整,结体疏松古拙。这些篆书名家或师《石鼓》、或参钟鼎籀书,固然评者誉称其篆书“远接前秦”、“情参钟鼎”,然而,大抵工致多于模样形状,而用笔、结字等方面均未能突破前贤的藩篱,因此对篆书的汗青发展均无太大的推进。* U) l c0 [+ o8 s" u/ e
大抵而言,书法无外乎用笔与结字。那么,对篆书有何要求?近人萧退庵老人以为,小篆“必须能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妙手”,可谓一语道破篆书的结字特性。因此,在习篆时,应以方楷一字半为宜。以我个人的领会,将篆誊写扁写方并非十拿九稳就能做到的。起首要练就过硬的本领功夫,而且要多从汉碑篆额的篆书上去感悟。同时,在临习书篆时,以“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的尺度严酷要求本身。结字到达疏至不可再疏、密至不可再密,以疏为风神,以密为老气,如许就能想方就方,想圆就圆,要长就长,要扁就扁,为所欲为,无所不宜了。( y) l) ^' L! b
别的,还要思量字形的取势。一样平常来说,取势是字形生动与否的紧张一环,决定了一幅作品所具有的风神。就篆书字势而言,应寻求端庄雅正,字形空间的的切割比例以及字形与垂脚长度的比例,应该具有肯定的视觉适度感,不能显得突兀。云云,于展纵间兼取横向之势,便能于一字之内、字与字之间,得伸展跌荡而又顾盼之情。再联合以中锋用笔为主,偏锋、侧锋并用,收笔多侧锋,悬针、垂露兼融,笔画间留意搭接的装饰意味诸方面,兼工带写,篆书“取势”、“具情”的新面就能体现出来。
2 Q5 F, k- T* [4 S7 Z
# A! J% e% z7 ?7 F6 L. J! |
9 u; ^+ [5 ]/ P/ Z2 p7 a- u6 N8 j. r! P' c7 x# S" E
5 @# E1 t: b' r9 d' }4 ~7 m; D \; e- d5 @! }
艺术家 胡金来 作品
6 V# y2 F Z2 j0 [4 h
: \. l. H/ v* ~9 P# p2 L2 v% X! j6 V; @; \% Y/ A |
三、 用 墨
9 K. k2 B2 t( R' H5 S 书法作品的节奏和意境可否得以充实体现,用墨是一个紧张方面。因此,历代书家无不穷究用墨之道。大抵说来,用墨的要旨应枯润相生,润中有枯,枯中含润,以润为主,枯笔次之,在枯润变革转捩中得其天然。简言之,用墨应以天然、调和为要。同时,注意墨法与笔法之间对立同一的关系。如,墨法服务于笔法、章法的详细必要,不可离开作品的详细必要胡乱施以用墨,就此而言,把笔法、章法联合起来,取得相同一和谐,体现出作品的调和与优雅,才气表达出书法家创作的头脑感情。
) n/ p0 E) a6 Z8 \8 D 相对于其他的字体,篆书用墨则更为紧张,篆书的用笔相对较为简朴,结字也难于突破笔墨固有的偏旁与部首。如今所能看的篆书“作品”,先秦篆书由于是期间长远,加之刻之金石,用墨无从谈起。就现存元明以降的篆书墨迹中,墨法的应用照旧单一。至清朝稍有改观,但变革不大。纵然如吴昌硕等各人,寻求的字“势”,于墨法也无太多寻求。直到近人黄宾虹才为之一变。黄老师终其一生,对历代传统墨法举行深入研究并身材力行,将传统墨法发展为浓墨、淡墨、破墨、泼墨、渍墨、焦墨、宿墨七种并化为己用,构建出本身独特的墨法体系。对墨法的寻求也是我多年来在学习与创作篆书方面孜孜不倦的探索。我的领会是,写篆字用墨须浓而不滞,淡而有神。浓淡相间,因势利导。只有如许,写出来的笔画才气干而见润,湿而见笔,做到润燥相生;切忌忽浓忽淡、忽燥忽湿。0 V+ i) w2 a1 K5 {. U( r& S
中国书法的用墨脱胎于传统哲学,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非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大可借用来评论书法用墨。只管我们谈用墨,实在的关键在于用水。在誊写篆书作品时,把握好墨、水和毛笔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墨色湿枯浓淡的变革,至少在一个字以上为一单位,否则笔画晕化过多,极易失去中锋用笔的劲健,也就失去字的神采。正如黄宾虹所言:“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彩。”别的,要根据书法作品的内容、情势以及所要寻求的意境而有选择的运用差别的墨法。在用墨上若想到达运用自若,恰到利益,必须要有恒久的实践和探索,不可一挥而就。
3 W: o* P e; g: j7 Z0 `# M1 U+ Q$ n5 g9 a8 p9 U1 h' V8 R# q! h- d
. A/ n" N8 _$ v
" r8 e: o. ?0 O0 t4 l( \4 p% D, G" a6 N& S% U& Z9 u& [5 n
% [7 e! {+ t0 {% F
艺术家 贾文忠 作品 3 e7 r8 q: t8 A! z8 ]
. { ]# {; g$ R2 | ^
$ W% j* J9 z8 V0 m k3 E四、 章 法
* Y( _. ~ u, r- q* Q3 | 书法作品的章法包罗字与字、字与行、行与行以及落款、用印等诸方面,它们处于一种团体关系之中。近人胡小石论学书,夸大用笔、结体、布白。此中布白就是章法。他以为,“一为纵横行皆不分者,二为有纵行无横行者,三为纵横行俱分者。”与隶书以及行草相比力而言,篆书属于静态书体,其可塑性较弱。由于受字形的范围,一幅规范的篆书作品,字形巨细又不能有太大变革,因此无论接纳立轴照旧对联、册页照旧手卷,都要使之“纵横行俱分”。这种章法看似简朴分割,现实上并非云云。由于“纵横行俱分”而又有界格的章法,越缺少藏拙补缺的掩蔽,对本领的要求也就越高。大抵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 b( C9 P& w( F, q: q9 L( s 起首,一幅作品中,由于通篇诸字的布局情势差别,每个字的繁简不一,要到达团体的调和与优雅,必须有较高驾御字形的本领和奇妙地调治字与字之间关系的方法。其次,篆书用笔要求只管中锋,任何一笔不到位,都会粉碎团体的美感。再者,墨色的浓淡枯湿也会影响作品团体的美感。末了,我们在习篆时,可资鉴戒其他书体的章法,在保持篆书笔画(线条)的对称、等距的条件下,加进其字形的参不对落,再夸大线条的粗细变革,尽其字势,使每个字在界格中顾盼有情。同时,留意保持团体的同一。如许,行与行、列与列就显得生动而调和。用墨色的润枯穿插,使得笔画较少的字与笔画较繁复的字只管和谐,使整幅作品调和同一。% Z$ {: k5 P* m s$ m, W! Z
综上所述,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都是篆书摹仿与创造过程中有机的同一体,相互管束而又相互制约。一幅好的作品,是全部这些须要因素的有机同一,而非一管一弦的清音妙响。要想到达“规矩闇于胸襟,天然容于倘佯”的抱负状态,则唯有“精熟”二字才气凑效。而精熟是必要恒久的感悟和积聚,否则便无法奢谈灵感,更不会出现“偶然于佳乃佳”的荣幸作品。不能否认,要到达书法艺术的高地步,不能仅仅靠“精熟”。就技与艺的关系来看,还必须有笔墨学、文学、美学以及相干的艺术理论增援配景。但这都是以精深的技法为条件的,舍此,任何美好的假想都是徒然。所谓若不经意,笔底生花,那是技法极为纯熟以后的放松,看似绝不经意,但一笔一画都恰到利益。大凡在书法史上的不朽自作,无一不是具备超人的精熟技法和美满的审美内在,两者缺一不可。& A' N$ F2 n. L9 e" m
- K# {. y' m7 w: q- _+ m$ z+ G
, G1 Y6 s- \! e k$ E8 ]' q$ g' E" ~) y
|
|